可再生能源与艺术的绚烂撞击
Dec, 2020



“Art”和“Technology”是从古希腊语“Techne”中分离出来的单词。自古以来,科学和艺术的出发点就是一样的。既是技术人员又是发明家的列奥纳多·达·芬奇(Leonardo da Vinci)就是典型的案例。这种科学与艺术的相互关系在现代美术中形成更加紧密的联系。随着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,产生了多媒体艺术、录像艺术等新艺术形式,电脑、尖端技术也相继问世, 利用生产性和机械性的Dadaism和流行艺术等作品粉墨登场。


随着环境污染问题受到瞩目以及环保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发展,将环保能源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新形态的艺术也开始活跃发展。让我们欣赏一下不仅具有审美意义,还将科学和技术相融合的艺术作品。尤其关注一下以环保可再生能源为素材和技法而诞生的风趣佳作。



 太阳能技术成就艺术境界!


21世纪已经翻越创造,走向融合。形同与“人文学”和“技术”的结合成就了苹果公司的商业发展,产业界乃至科学技术领域、人文、社会、科学领域都在强调融合是开拓未来的突破口。借助这样的风潮,艺术和科学的融合面也在不断扩大。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,打破艺术与技术界限的媒体艺术、创造非现实世界的数码艺术等。近来,随着对诸如气候变化等环境问题的关注度提高,环保太阳能不再是简单的电力供应源,越来越多的艺术品以即独特又创新的方式将其利用起来。



Olafur Eliasson作品《探索太阳中心 The exploration of the center of the sun》
(来源:olafureliasson.net)


来自丹麦的世界级现代美术家Olafur Eliasson通过装置艺术将水、苔藓、雾、雨、彩虹等自然风景引入美术馆而广为人知。2003年,他的“气象计划”(The Weather Project)在英国Tate Modern现代美术馆的Turbine Hall执导了人造太阳,从而赢得了世界级声誉。Olaf Eliasson在2017年推出大型雕塑作品《探索太阳中心(The exploration of the center of the sun)》,该作品通过安装在画廊屋顶庭院里的太阳能组件生产电力,再用此电力形成光线和影子的光谱。似乎是在暗示宇宙星空中,色彩缤纷的星图,通过复杂的不对称玻璃多面体,不断重复闪烁光亮。Olafur Eliasson还落地了为无供应电力地区提供太阳能灯和充电器的“Little Sun”项目。



Marjan Van Aubel 作品《Current Window》
(来源: marjanvanaubel.com)


荷兰设计师Marjan Van Aubel展示的作品《Current Windows》令人联想到中世纪教堂玻璃窗,该作品采用了不锈钢玻璃和太阳能相结合的方式。“Current Windows”是利用“染料感应型太阳能电池(Dye Sensitised Solar Cells)”技术的太阳能发电型窗户,因此玻璃窗本身可以发电。将电缆连接到窗框的端口上,就可以为智能手机等数码机器充电。



迈克尔·詹岑(Michael Jantzen)作品《太阳能领域》
(来源:michaeljantzen.com)


环保艺术家Michael Jantzen设计的“The Solar Energy Field”是充满想象力的太阳能雕塑。抽象造型的形状是从太阳能电池和光子(Photon)的相互作用下生产电力的过程中得到灵感而诞生的。将能源互动用三维方式体现出来。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,设置在雕塑上端的太阳电池板可以发电10,000W。第二个功能是在炎热的夏天提供暂时避开太阳的休息场所。为了方便游人坐下来休息,低处的太阳能电池板还可以展开。



 风力,具有魔力的能量 



Alexander Calder作品《L'empennage》
(来源:Wikimedia)


传统的艺术是“静态”的。绘画基本上是在纸上“画”出来的,因此不会发生变化。为了突破这种限制出现了“kinetic Art”。意为移动美术的”kinetic Art”打破了美术作品固定化的观念。


美国雕塑家Alexander Calder是kinetic Art中不可或缺的人物。Calder是工业大学出身的美术家。被Mondrian的作品所吸引的Calder为了让Mondrian的作品移动,发表了移动的抽象雕塑。当时与Calder关系密切的Duchamp用铁丝连接棍子和铁板,每当刮风时,作品就像跳舞一样移动,当时为作品命名为“Mobil”。挂在新生儿房顶的“Mobil”也是来源于此。


刚开始是用安装马达来移动的方法创作作品。但是马上将雕塑吊在天花板上,根据风、空气、人们的动作,能够做出自然的动作。 Calder的动态雕塑通过光和影,以另一种表达方式,创造出了现有的静态雕塑无法呈现的艺术世界。




Theo Jansen作品《STRANDBEEST EVOLUTION2017》
(来源:Theo Jansen的YouTube)

荷兰美术家兼Kinetic艺术家的泰奥•扬森(Theo Jansen)也像亚历山大•卡尔德一样,在成为艺术家之前是专修物理学的工学徒。通过虫子的形状得到灵感,用电脑制造虚拟生物体,后来产生了“如果真的制造出移动的机械生物体会怎么样”的想法。从而创造了“海边怪物(Strandbeest)”。“海边怪物(Strandbeest)”没有安装推进动力的引擎或马达,用风带动它自动移动,主材料是塑料。将塑料管、绳、橡皮圈像人的关节一样连接起来,形成多少有些奇异的动物形态,并挂上帆,起风的时候可以移动。2009年还荣获联合国环境规划署(UNEP)制定的“Eco Art Award”。



 太阳能Media Façade装饰建筑闪耀生辉 


Media Façade因为用华丽的LED装点建筑外墙,使城市夜景变得美丽绚烂而备受瞩目。如果说初期Media Façade的用途主要局限于广告和信息传达等商业方面,那么近期的Media Façade则延伸到了公共艺术领域。但是,也受到“大量消耗电能”的质疑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,催生了绿色Media Façade产品,用太阳能系统点亮城市建筑。


greenPIX”作品《零能耗媒体墙
(来源:greenPIX)


New York建筑事务所Simone Giostara Architects和世界建筑工程公司Arup的联合项目“greenPix”是中国北京市最早采用Media façade的大厦。该大厦白天用太阳能电池蓄积电力,日落以后,利用积蓄的能量照亮Facade。因此,虽然由多达2,292个LED发光体组成超大型显示屏,但是并没有产生电费,是“零能耗媒体墙”(Zero Energy Media Wall)。



MERCK的《The Land》
(来源:m.post.naver.com/merckkorea)


德国科学技术企业默克公司(MERCK)在2017年举行的第一届首尔城市建筑双年展上公开了利用OPV(有机太阳能电池)技术白天储存太阳能,晚上利用OLED照明技术照明的媒体帕萨德适用建筑物。该项目被命名为“The Land”,由德国建筑师尼古拉斯•希勒施、米夏尔•穆勒以及泰国艺术家里克•蒂拉瓦尼扎参与设计。 在竹子外形的建筑造型上,写着醒目的“DO WE DREAM UNDER THE SAME SKY(我们在同一个天空下做梦吗?)”的标语,吸引了人们的视线。



韩国,狎鸥亭洞《韩华galleria百货商店》
(来源:hanwhagalleria.co.kr)


狎鸥亭的地标性建筑韩华galleria百货商店是由荷兰夫妇建筑家本•范贝克尔和卡罗琳•博斯设立的UNSTUDIO改造的韩国首座Media Facade建筑。 展现WEST外观的4,330个LED照明照亮了狎鸥亭的夜晚。Galleria百货商店正在安装独立型太阳能发电设备和ESS,每年可以生产43,200kW的电力。 利用ESS和太阳能组件发电的电力,在媒体帕萨德和电力高峰时段,可节约电费。

如以上作品中看到的,无限的可再生能源和无限想象力的结合创造出的创意没有界限。Q CELLS也将用结合科学和艺术想象力的创新技术,为开创零碳世界而努力。
icon
share